新加坡小学教育承袭了英联邦的教育体制,拥有独特的双语教学,拥有陪读政策、低廉的学费等优势,同时新加坡政府每年会在教育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教学水平受到世界范围的高度认可。
新加坡小学优势
1重视双语学习
新加坡非常强调语言学习,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同时,要求学生掌握母语,以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新加坡,华人占75%,还有马米来和印度人,双语教学可以消除种族冲突和语言障碍,使各民族和平共处。
2重视科学教育
新加坡的科学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据1995年第三届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会调查表明,新加坡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全球名列前10名。新加坡将科学与英语、母语、数学并列为四大考试科目,科学教育不流于形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技能。
3分流教育,因材施教
新加坡小学为六年制,小学四年级有一次校级统考,作为第一次分流,即语言流。此次分流把学生分为三层:em1、em2、em3,逐级降低对语言学习的要求。分流教育既培养了高级精英人才,又有可靠的职业训练。在不浪费资源的同时使社会上的人都能各尽其职,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4注重素质培养
新加坡政府中小学的学生每天是半日制课程,上午半天或是下午半天,剩下的半天是素质型的课外活动,比如设计与工艺,美术与劳作,公民及道德教育,体育与音乐等,几乎每所学校的课外活动都有几十种。
新加坡小学入学年龄
小学一年级:年龄在6-7岁之间(不超过7周岁)小学二年级:年龄6-8岁小学三年级:年龄7-9岁小学四年级:年龄8-10岁小学五年级:年龄11-13岁
新加坡主要院校介绍
政府学校
政府学校由教育部统一监管,管理严格,小学按照语言和兴趣天赋分流,中学根据孩子的成绩和科目组合分流,分流式教育注重孩子的每一阶段发展。
政府学校为政府资助建设,教学设施完备。中小学国际生留学一年学费仅需3-7万人民币。
考了AEIS之后,政府学校的学生升学途径是这样:小学离校会考(PSLE)——-剑桥O水准会考(GCE ‘O’ Level)—-剑桥A水准会考(GCE ‘A’ Level)—–凭A水准毕业成绩可以申请新加坡本地或者海外其他大学
国际学生如何入读?
新加坡的教育体系主要是为了满足本地学生的需求,教育部优先考虑的也是如何满足新加坡本土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只能开放有限学额给外籍学生。
新加坡政府中小学无法直接申请,需要参加新加坡国际学生入学考试(AEIS),凭考试成绩分配学校,插班进入新加坡政府学校。也就是说,新加坡AEIS考试是进入政府中小学的唯一途径。
AEIS考试分为英文和数学,考试通过后也需要根据学生居住的所在地址和周边政府学校的空缺学额情况来决定最后是否有学校可以入读。
国际学校
新加坡国际学校大多设立国际IB课程,从幼儿园到大学预科,为3-19岁的学生提供智力,情感,个人发展,社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使其获得学习,工作以及生存于世的各项能力。
无缝对接北美澳新大学国际学校可从幼儿园就读至中学毕业,毕业生去向遍及全球名校,新加坡国际学校IB平均分均高于世界平均分5-7分!
文化多样,包容性强就读于国际学校大多数为英美加澳的外籍员工子女,严格要求各国学生比例,孩子享有全球化环境和文化。
一流的硬件设施
新加坡国际学校大多在教育资源上投资了很多经费,首先在硬条件上,国际学校设施很好,例如了表演剧场、游泳池、室内体操场、健身房、舞蹈室和具有电脑分析功能的高尔夫球中心等等。
私立学校
相对来说私立学校学费没有政府学校便宜,也没有国际学校课程多样化,但也逐渐成为很多中学生家长的选择。
因为它不仅可以作为中英文思维的过渡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培训辅助课程,而且相对来说费用较为低廉,对有需要的家长来说,也是很好的选择!
课程选择多样化政府学校主流课程,专业类课程,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设置,受众更广。
学校拥有自主招生权学校拥有自主招生权,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学生根据自己的所需课程递交申请,各学校要求和录取标准不一,选择相对自由。
教学质量同样得到保障虽然相对公立学校门槛较低,但是教育质量并不输政府院校。私校监管严格,只有私立学校委员会公布的私校名单里的学校,才是正规并有招生资格的学校,每年都有严格的评估标准。
新加坡留学独家政策
留学生可申请移民:新加坡最新移民政策中,外籍学生满足居住两年,并且通过一项国家考试即可申请PR(无需年满18周岁)。国家考试包含新加坡的小学毕业PSLE,中学毕业N/O水准考试等。人性化陪读政策:
允许留学生的母亲、祖母或外祖母陪读。第二年可合法工作或创业;创业满2年可申请PR。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和沟通,尤其是小学,所以新加坡政府规定陪读母亲在学生在孩子年满16周岁之前都可以申请陪读。但是,年龄超过15周岁的学生,在申请母亲的陪读资格时就会有一定的风险。
孩子在新加坡留学,按照有关规定,持有陪读签证的家长第一年不允许打工。学生进入政府中小学一年后,母亲可以合法工作。